到处都有人在说极简。

从建筑业「从零开始」的包豪斯,到北欧和日本带有一些温度的室内装饰;从单调颜色和基本图形组成的平面设计,到近年来风靡全球的苹果设计风格。在建筑和设计领域几十年来极简主义都作为一个风向标的存在,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,就连音乐领域也出现了推崇极简主义风格的音乐家。近年来,处在消费至上时代的人们,也纷纷投入到极简主义生活的大潮中来。

为何要开始极简生活

有越来越多人意识到,拥有一大堆东西并不意味着更强烈的幸福感。

为什么?消费和维护它们需要成本,而这些成本往往又意味着——压力。逢打折必剁手,家里却被使用率极低的东西占据着空间;工作看似忙得不可开交,进度又差强人意;信息爆炸以至于注意力涣散,手机装满了应用却没几个真的帮到你……「复杂」和「过剩」带来很多不安。

通常我们对极简主义的印象可能是「追求拥有极少数量的东西」。比如那句「如无必要,勿增实体」,又或是一种简约的设计风格。而在这里,我们想提倡的「极简」是:减少生活中无益的事物,让自己真正专注于重要之事,从而过得更自由。这也正是少数派接下来打算写这一系列文章的初衷,传达我们眼中跟数字生活相关的极简主义。

第一期,我们想从每个人都离不开的手机通知说起:

你真的需要那么多通知吗?

有个流传的段子,如果你想约朋友出来玩,可以这么说:「最近有空吗,要不要一起出来玩个手机?」这个段子画面感极强,相对而坐却各自低头玩手机……有时候也不是非盯着手机不可,只是就算想放下它,频繁出现的通知还是不放过你。但转念想想,你真的需要那么多通知吗?

并非所有通知都值得长期打开

通知的烦人之处有两点:过量和无效。

「过量」自然不用说,而「无效」指的是没有优先级、不感兴趣、推送不合时宜。想象一下,理想的通知应该是怎么样的?或许如同个人秘书,能实时根据你的行为模式和所处状态来给你推送相应通知。上班路上有最新新闻看,工作期间只优先显示特定与工作相关的消息,下班推荐你感兴趣的休闲订阅……而秘书绝不会在你开会之时突然喊一句:美队上映了!

我相信,如此理想化的智能通知不会是「有生之年」系列,只是在这之前,还是只能靠我们自己手动调教。

「通知」处理类似任务管理里面的一环:判断优先级。除非与世隔绝,正常人每天必然处于一个经常被新消息、新任务打断的状态。想减少被打断的次数,对通知必然需要有优先级的判断,来者不拒只会把自己虐得焦头烂额。因日常使用场景而异,每个人对通知都会有不太一样的设置,这里有个简单通行的准则,能帮你判断某类通知是否该舍弃:它是不是真的值得/必须你马上处理。如果不是,怎样做才能既不错过什么事情,又能有效防止被打断或打扰呢?

来一发「通知大扫除」

好了,假设你现在已经有了一点整理通知的兴致,不过依然觉得整理是一件麻烦事。那么在你着手阉割自己的通知之前,可以先尝试分析下你的日常使用场景,外加列出肇事(涉及)的应用,以确保后续的设置是有效的。

以下我将自己作为小白鼠,列几个我清理通知时常遇到的问题。我是少数派的运营,日常要频繁地外部联系用户、合作者,以及与内部团队协作,又需要留出大量块状时间来做策划分析或者写文章,这其中可能会产生通知的应用有以下几类:

1. 通讯社交类:微信、微博、QQ、Telegram、邮件

这类应用可谓通知大户。自互联网让联络变得更无缝后,似乎所有的通讯都变成了「即时通讯」,有时候「秒回」仿如义务,这烦恼可不是有女朋友的人才有。Apple Watch 刚出现的时候,就有人开玩笑称,这下再也没借口装作没看到消息了吧。清理这类通知就一个原则:分辨哪些应用的消息实际上是可以延后处理的。

以我为例,这个分类的 App 里只开了 Telegram 的通知,因为我将跟工作密切相关,需要立即处理的联系都放在了 Telegram 上面,而在 Telegram 上面不会隔三差五收到「你好,在吗?」这种消息,以及家人分享的《做了这套保健操,你的颈椎年轻十岁!》养生文章,我可以放心打开它的通知,通过这个渠道找我是最快得到回复的(况且它有已读标识,根本逃不掉)

那什么叫做可延后处理消息?上面刚提到的客套问候与家人的关心,都可以延后。由于微信、QQ 不同类型的好友交叉太严重,微信电脑和手机端的记录又不会全部同步,它实在不适合跟效率挂钩,所以我对它们的通知是彻底关闭的。而邮箱,本来就是一个非即时的异步沟通方式,无特殊情况我对邮件的处理都会有半天延时。

那么通知关了,消息延后了,再然后呢?若想将「延后」限定在合适的范围,而不是把「延后」变成「遗漏」的话,可以借助提醒工具来设定一些特定的空闲时段,去收割那些延后的信息。我目前用的工具是 Due。我会设置刚到办公室的十分钟处理邮件的提醒,中午吃饭时看下微信有没人找的提醒,下午 4 点歇菜刷个微博看涨了多少粉(误)的提醒……由此防止被动推送的通知在不合时宜的节点出现扰乱我的计划,不过这种方式的副作用就是很难再通过微信找到我人影。

2. 团队协作类:Quip、Slack、Trello

团队协作工具千千万,试过很多种后我发现,减低协作类冗余通知最重要的原则是:统一和整合。

统一是指整个团队要使用一致的工具。选择虽然有一片森林那么多,但是一人蹲一个角落的话,信息的到达率会奇差无比 ,团队协作应用要尽量数量精简。

整合是指尽可能将消息聚焦在一个地方。从简单的使用客户端统一查看多个邮箱,使用 RSS 订阅不同网站,到将应用消息整合在一处都是这个思路。这也是我喜欢 Slack 的原因。它可以跟相当多的服务关联使用,比如将 Trello 绑定到 Slack,板块有新增和变动,会直接在 Slack 上通知。另外, Quip 今天也能与 Slack 绑定了。在 Slack 上设置完毕后,关掉服务本体的通知,就不用同时挂着多个应用,收到多平台环绕式重复通知了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绑定到 Slack 上的服务通知,也需要谨慎筛选自动通知的类别,遵循的原则仍是只要真正有用的信息,以及避免重复。

当然,这不是个人单枪匹马可以改善的问题,尝试说服你所在的团队改善沟通协作方式,之后你会发现这点改变的成本非常值得。

3. 阅读资讯类:视频、各种新闻客户端

这类应用的通知我是一律关闭的。因为工作带有编辑属性,我曾经为了收集素材订阅大量信息开启全部通知,时时刻刻想知道外部发生了些什么事,最终结果当然是不堪重负,关键还没什么收获。因为信息获取应该是一个主动「狩猎」的过程,而不是被动地被「投食」。

通知全开给我的感觉,如同走在满是霓虹招牌的街道,挤满缠着你发传单的人。应用总怕被遗忘,以至于连推送都总是拼尽全力吸引用户的注意力。当下的个性化推荐算法远谈不上智能,没有什么「你想看的头条」,很多推送都只是「它想变成头条」而已。养成主动有目的获取信息的习惯,会比被动接受要有效得多。

4. 个人管理类:日历、Due、番茄土豆

效率的拐杖,通知频率完全自己掌控,当然都开着。

通知整理就像房间保洁,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

在通知的管理方面,我算是走了一个极端。我的设置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,重要的是,我们要有想去改善的意识。

现代人沉浸在数字世界之中的时间,远远大于感知自己正儿八经坐在一间房间之中。如果你理解房间需要时不时收拾一下才能保持环境舒适,那么对通知,也是一样的。你的时间和注意力,远比想象中稀缺得多。尝试调整看待各类通知的角度,给自己定一个整理的周期,回忆和查看通知中心的推送记录,将关心但缺失的通知放出来,把那些频繁推送又对自己无用的通知果断关闭,掌握自己对通知的主动权,而非任由被杂乱的通知淹没。

最后,回到这个系列的主题,极简主义并不是让你舍弃一切,而是主张要找到真正值得专注的事 。凯文·凯利在《技术元素》一书里提到,新技术发展的速度总是远高于人类学习适应它的速度,尽管直觉总让人更多地注意到它带来的便利,而不是麻烦。少数派想跟你一起探讨数字生活中的「不适应症」,寻找相应的极简主义优化方案。

对于通知,你持怎么样的看法呢?欢迎在评论与我们讨论。